百年潮丨张宝林:黄苗子郁风和“二流堂”的老友们
作者简介
张宝林,1947年出生,高级编辑,资深媒体人,残疾人事业理论工作者,作家、书法家。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(1970年)、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(1978年),文学硕士。历任人民日报记者、人民日报市场报副总编辑、人民日报海外版二版主编、中国物资报社长兼总编、华夏时报社长兼总编、中国残联理事兼研究室主任。现任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兼秘书长、法人代表。
老编注:本文写于2004年,郁风已于2007年去世,黄苗子于2012年逝世。
黄苗子、郁风这对在文坛活跃了大半个世纪的“神仙侣”,如今一个高寿九十,一个也已度过米寿。年事虽高,身体尚健,偶有灾病,终是安然痊愈。在一些会议或活动中,时或见到他们的身影,但他们的交往对象,更多的是他们的老友。在那个圈子里,有他们的童年记忆,有他们的壮岁豪情,更有他们不老的思索和乐天的精神······
笔者这几年有幸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他们的一些聚会,现摭拾一二,以供广大读者一瞻他们的风采。
黄苗子与郁风
寿登耄耋有童心
1999年10月20日。“二流堂”(注1)的老朋友为“堂主”唐瑜祝米寿,岳父母高集高汾嘱我写一副对子,我写了这么十四个字:
百岁风云千岁宴
一流人物二流堂
十六个字我只有一半著作权,另一半属于黄苗子伯。这一点,我不敢掠美,已老老实实在边款上作了交代:“唐瑜伯米寿恰逢世纪之交千年之交二流堂会,苗子伯有一流二流名句晚生补百岁千岁续貂。”
寿宴假座北京兆龙饭店西边不远处的“夜上海”。是日也,寒流突袭,朔风呼啸。上午11时,我和李辉赶到预定的包间时,却见丁聪、沈峻及沈宁等已经捷足先登了。少顷,范用、黄宗江夫妇、岳父母、邵燕祥、吴祖光及其爱女吴霜、吕恩等也次第驾到。
寿公寿婆莅临时,引起一片欢呼。寿公听力不好,双耳各戴一只据说产自加拿大的助听器,只是耳聋依旧,常常答非所问,自顾自说。难得的是88岁的老人,居然中气十足,声震屋宇。沈求我正患喘疾,也在家人的陪伴下赶来,声明不吃饭,拜拜寿公就走。黄苗子、郁风来得最迟,一进门与唐瑜拥作一处,触颊拍背,状若西人。
我事先准备了“嘉宾题名录”,众人欣然题词。吴祖光将我挂在墙上的寿联改动一字,“风云”改为“风流”,写在第一页。其他人先后签名。邵燕祥题了“谁谓人生无再少,寿登耄耋有童心”。83岁的“小丁”自豪地写到:我是在座的唐老人最老的小朋友。接着说起他某年某月与唐瑜相识,早于某人几月某人几日。“小丁”的夫人兼“家长”(“小丁”对夫人的亲切称谓)在旁加注:我不是他的朋友。我揣摸,言外之意是“小丁”的朋友太多了,当“家长”太操心。
黄苗子与郁风
黄苗子才思敏捷,略一沉吟,提笔写下一首七绝:
一流人物二流堂,
千岁乌龟是阿郎。
最是天生耳朵好,
放言高论甚荒唐。
写到最后一句“放言高论”时稍有迟疑,唐老人抚手大笑,揶揄道:大才子写诗,还写一句想一句哩。郁风赶快跑来保驾支招,说“特荒唐、特荒唐”。苗子果然妇唱夫随,顺手写下。郁风拿过笔来,另翻一页,声明“前页最后三字版权是我的。”
寿宴吃的是上海菜。席间觥筹交错,伴随着白发皤皤的老人们相互劝酒、戏谑,宛如一群“不知愁滋味”的顽童。但一向谈笑风生的吴祖光那天却沉默着,他的目光显然已失去了往日的睿智和机警。他似乎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,也不插话,就落寞地在桌边坐着,女儿给他夹什么,他就吃什么。大家知道自从新凤霞去世后,他的精神受到极大打击,但不知道的是,他那时已经患上了失语症。这是那次聚会唯一的遗憾。
几天后,苗子伯让人送来横辐一卷,用的是一种褐黄色的老宣,上面写有两首七绝,是他一贯的风格,亦庄亦谐,有点“油”味。书法则是行草,字迹苍劲古拙。诗旁有小注,诗后有长跋,除了名章,还钤有几方闲章,说明老先生对这幅书作颇为精心。跋中有云:“一九九九年十月二日之吉······为唐瑜德秀老兄嫂祝贺米寿。
鄙人即席赋诗,当场出丑。翌日意有未足,写成二绝。即寄高府两代高人哂正。”其中第一首蜕自十月二日即席赋得的那首,经过润色,意趣完足。诗曰:
一流人物二流堂,
龟寿千年似阿郎。(旁注:古人以龟为四灵之一,不是阿郎似龟,而是龟似阿郎,可见阿郎长寿。)
二十三人同祝酒,
祝他越老越荒唐。
第二首是新作:
坦白交心白费辞,
金梳故事太离奇。(旁注:抗战时期,唐公以金梳一只在渝筑二流堂。此事后来交代不清。)
碧庐旧梦依稀在,
不见当年夏老咪。(旁注:李辉兄有依稀碧庐一书,盖纪实也。)
这里的“夏老咪”当指夏衍老人。现在,当年“二流堂”的老友们还常常欢聚,但他们再也见不到他们亦师亦友的夏公了。
二流堂老人聚会,陪同的“年轻人”有李辉、应红、高宁、李欲晓和作者
是日祝寿者,长幼共二十三人。最长者正是诗翁黄苗子,86岁;最幼者是夏公的外孙女赵双,短发,明眸,英气勃发,看上去倒像个男孩子。
往事从来不如烟
“二流堂”的老友们又第N次见面了。时在2004年2月28日。
夏公在世时,他的生日是大家聚会的理由。夏公去世后,理由就多了:金婚,米寿,乔迁,归国……其实,就是为了找个乐子。这次的事由,是庆贺郁风痊愈出院。
88岁的郁风,最近动了三次手术。一次乳腺,一次子宫,一次关节,每次几个小时,全麻,都是大手术。老太太着实了得,坦然面对,泰然处之,安然挺过。这天是出院的第五天,她拄着拐杖爬上陡峭的楼梯来到包间,居然面不改色心不跳。再仔细看看,除了瘦点,脸孔更显白晰,看不出病态。
黄苗子和她同时驾到。恭候多时的老友们纷纷趋前问候。这些人中有“堂主”唐瑜,年纪最大,已是92岁高龄。有丁聪,88岁。还有高汾、吕恩、钱辛波、沈峻、李德秀,都是耄耋之年了,连自称“二流堂后”的邵燕祥也年过70了。
二流堂主唐瑜(前中)与堂友合影。前左高集,前右高汾,后左吕恩,后右丁聪
老人们见面,相互打趣是家常便饭,不仅他们之间,就是小辈们也全无顾忌。看到郁风恢复得这么好,李辉带头拿老太太“开涮”:按江湖上的说法,郁风该起一个新名:郁三刀。大家哄笑不止。又有人道:黄苗子也应有个江湖名—黄两面。这自然是说他当年给国民党大员当秘书,却尽帮周恩来他们办事。笑面佛黄苗子,任由人们揶揄,并不反击。郁风倒是很认真地大摇其头,说,这可不行,多难听。
席间,健康是主要话题之一。有人说,近来有篇文章,说鲜牛奶喝不得,含菌量高,要喝酸奶。于是引出什么能吃,什么不能吃。丁聪幽幽地说,我什么都不能吃。原来他患了胰腺炎加上糖尿病,不能吃糖,不能吃油腻,这对特别爱吃肉的“小丁”是个沉重的打击。他伸出左手,一只手表像手镯一样耷拉在手腕上:“你们看,我瘦了多少?十多斤!”
丁聪与沈峻
吃饭时,果然“家长”沈峻对他格外关照,鸡不能吃,虾不能吃,东坡肉不能吃,甜品不能吃,“小丁”只吃些鱼和素菜,肚子填不饱,只好又要了一碗阳春面。大家劝慰:等病好了,再给你补。但是病中的他,活儿并未少干。吃饭前,他对我说,挺累的,还是每月为《读书》杂志画两幅,一幅配陈四益的短文,一篇自行创意。同时,还为《炎黄春秋》等画漫画和人头像,每天找资料,动脑筋,忙得一塌糊涂。
92岁的“堂主”唐瑜依然健旺,且胃口极佳,他的耳朵背,听不见别人说话,索性十分专注地大吃特吃。老头和夫人李德秀住在西三旗以北的回龙观,进城经常是先乘公交车,再换轻轨,然后叫出租车,今天也是如此。吃完饭,我开车送他们回家,他一个劲儿说,不用,不用。等坐上车,又说,送到轻轨车站就行了,精神状态像个小青年,根本没把这几十里地放在眼里。他还在写回忆录,一个个的前辈,一个个的战友,在他那一页页漂亮的硬笔蝇头小楷上复活。他不在意发不发表,写完交给朋友就算完事,只顾耕耘,不问收获。
90岁的黄苗子也是笔耕不辍。前一段,还见《新民晚报》的“夜光杯”副刊连续刊登他的小随笔“捉鬼”。我印象中,他不大写长文章了,但“庾信文章老更成”,这些文章篇幅短,意蕴深,少少许胜多多许。还字债也是他的日课之一。写字如同练气功,怪不得他的身体那么棒。
左起黄苗子、郁风、张大千、吕恩,1940年代在香港
吕恩的记忆力很好,在饭桌上一口气讲了许多演艺圈的旧事。其中提到赵丹千里追寻叶露茜、唐瑜从箱底翻出皮袍赠秦怡,还有江青、郁风同台演戏……绘声绘色,巧舌如簧,引起一阵嘘唏。大家都说,赶紧写出来呀,都是珍贵的史料啊!
说到江青,郁风说,平心而论,戏演得还是不错的,她还辅导我演过大雷雨呢。可惜不甘寂寞,非要掺和政治,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。她还透露,“四人帮”倒台后,有一次,黄宗江跟她寻开心,说如果当年江青嫁给黄苗子,天下就太平了。大家说,那你嫁谁呢?
饭吃得很开心,天聊得很痛快。只是这一年连续走了两个“二流堂”成员,吴祖光和高集,大家有些感慨,分手时,互道珍重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。
我和爱人高宁可谓名副其实的“二流堂后”,躬逢其盛,回来打油一首,以记其事:
往事从来不如烟,
激情岁月忆当年。
人生精彩庐犹碧,
世道崎岖萍亦蓝。(注2)
百劫神童心未老,
三刀侠客笔如椽。(注3)
谁人大啖东坡肉,
当世孟尝一伟男。
高集与高汾
寿星不老文坛幸
黄苗子、郁风人缘好,朋友有事,也常借用他们的知名度。2004年8月8日,北京两家新闻媒体办“国际美食节”,就同时为郁风、丁聪两位前辈办了“米寿”。
这个米寿兼美食节热闹非凡,在朝阳路“第一商城”的二楼,摆了十几桌。社会各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前来助兴。郁风、黄苗子、丁聪当然坐主桌,他们旁边是唐瑜、李德秀、高汾、袁鹰、邵燕祥等老朋友。主桌后面,安置着一个大大的红木屏风,中间雕的是一个半人高的大寿字。那天,郁风穿了一袭浅绿滚边暗花白衬衣,有朋友送她一件藏蓝绸面底大红圆形寿字图案的唐装,胸前再别上一束贵宾花,真正叫喜庆,华贵,雍容。
开席祝酒后,主持人请两位先生讲话。郁风手持麦克,一高兴,讲了一大段身世,包括“文革”坐了七年监狱,还把上回朋友开玩笑的“两面三刀”也给抖搂出来,大家都笑翻了,黄苗子也仰着头“呵呵”地笑起来。没想到的是,老太太意犹未尽,让大家一起唱“祝你生日快乐”,她领唱。
人们纷纷离座,轮流给两位老寿星敬酒。他们的“小朋友”韩美林却“敬画”,他双手捧着一摞他最擅长的动物画,恭恭敬敬地作为寿礼送给郁风。他说原来准备画88张,实在来不及,只画了40来张,以后再补。郁风忙说,可别画了!这时,一大堆新闻记者围了过来,把老寿星忙得招架不住。
黄苗子与郁风
那天,我本来是要陪岳母参加盛会的,但正好要去青海出差,遗憾了半天,临时诌了两首贺诗,让岳母代我献给两位前辈。这两首诗如下:
谁谓小丁小,灵台居海山。(注4)
双眸明似炬,一管利如鞭。
著述堪传世,行藏不涉官。
莫嗟食无肉,百岁等闲攀。
郁郁乎文哉,当今大秀才。
文章何隽永,图画自别裁。
坦荡春江水,高标雨花台。
行吟趁晚岁,天外忽归来。
我从青海回来,爱人给我看过她那天拍的一堆照片,写这篇小文时,我特意把照片找了出来,这使我如临其境,得了些现场感。岳母则给我看了三老在她留的贺诗底稿上的“批示”。丁聪的是:“小丁今年八十八,没想到。”郁风的是:“资深老记者,还来这一套。”黄苗子的是:“高汾:我们永远不忘广州救亡日报那一段。”(注5)这块破砖头竟引来了这么多的美玉,让我多了一份意外的惊喜。
最近,又有好消息:丁聪老先生的身体已大好,又可以吃肉了。
黄苗子与郁风
注1:抗战时期,南洋华侨唐瑜仗义疏财,资助革命。曾用富商哥哥的钱,在重庆盖房,其中一处取名“碧庐”,让进步文化界的穷朋友们都住进去,后来,这里就被郭沫若戏称为“二流堂”。这些文化界人士也被称为“二流堂”友。
注2:“二流堂”中多“神童”,黄苗子、吴祖光、丁聪皆是。此联喻老人们历经劫难,童心不改,艺事老而益精。
注3: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,文艺界有的人挨整,和江青直接有关,当时江青混迹演艺圈,艺名蓝萍。“二流堂”的演艺界人士,许多人和蓝萍熟悉。
注4:丁聪的书斋名“山海居”。
注5:1938年,岳母和郁风同在广州救亡日报当记者,她们的友谊至今已逾六十年。
张宝林读本
本号获许可推送,图片部分由作者提供
百年潮
记录直白的历史
讲述真实的故事
长摁二维码 关注新三届
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